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市人大要求,市商务局组织起草了《抚顺市开发区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如有不同意见,请于5月20日前,通过信函、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等方式反馈至市商务局。
地址:抚顺市顺城区临江路东段振兴大厦B座1706号
电话:57500610
传真:57500616
电子邮箱:swjkhcjc@163.com
第一条 为了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开发区经济建设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保障促进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开发区,是指经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
第三条 开发区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引领、创新驱动、产业集聚、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将开发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引领区。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开发区建设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开发区发展方向,制定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推进开发区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条 市商务部门负责经济开发区的统筹协调,实施宏观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
市科技部门负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统筹协调,实施宏观管理、考核评价等工作。
市发改、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政、人社等行政部门和开发区所在地县(区)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推进开发区建设。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科学合理赋予开发区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国家和省简政放权的规定,将涉及开发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所需的规划、土地、住建、市场监管、能源消费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管理权限依法下放到开发区管理机构。
对暂时未下放的权限,可通过设立延伸服务窗口、开通网络直报端口、建立领办代办服务制度等方式,为开发区企业提供便利。
第七条 开发区应当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功能定位,根据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政府承担。
第八条 支持开发区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人才流动,开发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职级晋升应与所在县区同步。
第九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开发区实际情况,将开发区经济管理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本级人民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事项委托开发区管理机构行使相应的行政执法权,并定期组织评估。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属地人民政府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共享监管数据信息,协同处理跨区域执法事项。
第十一条 开发区可以依法指定机构统一行使交由的行政执法事项。
第十二条 鼓励开发区开展法定机构改革,完善“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管理机构负责开发区的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行政审批、投资促进等工作,运营公司负责开发区土地开发、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
第十三条 市、县、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应当通过资产入股、年金投入等方式,加快推进运营公司国有资产注入,做实运营公司。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运营公司运营,在共同开发、共同招商、产业培育等方面开展合作,优化运营公司资产结构。
第十四条 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本单位岗位设置,拟定竞聘规则,除领导班子成员外,实行全员竞聘、双向选择,并按照有关规定报备。
第十五条 支持开发区创新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科学制定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作为任期考核、年度考核和绩效薪酬考核依据。
第十六条 支持开发区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薪酬制度,薪酬总额由基础薪酬和绩效薪酬两部分构成。
基础薪酬标准参照市级同级别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基本工资平均水平确定。
绩效薪酬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自主制定,并报市级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省开发区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组织规划、国土、自然资源等相关行政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开发区发展规划。
第十八条 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省、市人民政府开发区发展规划,结合本开发区经济基础、产业特点、资源和环境条件,编制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第十九条 开发区所在县、区政府和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园区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网络、燃气、公共交通、防灾减灾、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废气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等配套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条 开发区应当以建设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目标,通过优化开发区功能、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升关键技术水平、引导数字化与制造业结合等措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等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韧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二十一条 开发区应当建立健全制造业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和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机制,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二十二条 开发区应当引导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环保设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发展 。
第二十三条 开发区应当建立入园产业项目评估机制,加强对产业项目土地利用、环保要求、安全生产、能源消耗、经济效益、研发投入等内容的综合评估,确保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和要求。
第二十四条 开发区应当依法制定招商引资政策,通过专业化招商、市场化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和绿色高端产业向开发区集聚。
第二十五条 市商务部门和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完善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加强招商引资协议履约监管、动态评估,保障招商项目落地。
第二十六条 支持开发区采取合作共建、委托管理、异地孵化、飞地园区等模式,通过建设跨区域合作园区、双向“飞地经济”或者产业合作联盟等途径,在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园区配套服务和营商环境共建等方面开展跨区域合作,实现双方科技、人才、资本、项目等资源互通,共享创新平台、资本平台、产业平台、服务平台。
第二十七条 支持开发区单独编制年度预决算,按程序纳入市本级预决算并单独列示,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第二十八条 加大开发区财政保障力度,制定开发区与所在县、区政府财税分成机制,支持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国债、地方债、区域协调发展资金、行业系统垂直资金和市政府项目前期准备金向开发区倾斜。
第二十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开发区用地保障机制,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将开发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统筹安排。对开发区重点项目用地、主导产业用地予以保障。对发展较好、用地集约的开发区,应当优先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第三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有序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对新建产业项目用地已完成区域评估及具备项目开工建设所需基本条件的,按照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等要求出让国有建设用地,提升产业用地配置效率。
对于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政策等规定条件的开发区产业项目用地,支持探索采取长期租赁、先租赁后出让、弹性年期出让等工业用地供给方式。
第三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合理、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以下方面加强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管理:
(一)建立健全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约束机制,通过与工业用地取得方签订项目履约监管协议、加强对有偿使用合同或土地划拨决定书约定事项的监督管理等途径,促进产业准入条件、投资强度等工业用地利用要求的落实;
(二)通过收储合理补偿、土地整合开发等方式探索低效工业用地的开发利用模式,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动态评估制度,从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和综合效益等方面进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土地利用效率高、集约用地成效显著的工业园区,可以给予用地方面的倾斜支持。
第三十二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落实开发区土地使用退出机制,在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项目监管协议中明确约定土地退出情形,当约定或者法律规定的情形发生时,出让方或者出租方应当按照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三十三条 开发区应当建立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资本管理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运营公司发行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股权投资等方式开展资本运作。
第三十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设立的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和股权投资等基金项目应当重点支持开发区产业发展。
第三十五条 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为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第三十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和服务保障力度,构建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体系。
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产业发展相衔接,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积极推动工业园区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十七条 支持企业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及其创新创业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按照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职称评审。
第三十八条 开发区管理机构在开发区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鼓励开发区探索创新、干事创业。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25年 月 日起正式施行。